第220章 活刘邦啊(2 / 3)

地。刘邦走投无路,被迫投靠项梁。然而,随着局势的发展,雍齿后来投靠刘邦,刘邦不但不予追究,反而在建国之时,因功封其为”什邡侯“,以安定人心。

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与我故,数尝窘辱我。我欲杀之,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以示群臣,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齿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罢酒,皆喜曰“雍齿尚为侯,我属无患矣。”

妻子被辱、老父受困、自己几陷死地、这些刻骨之仇在平常人眼里,每一项都是足以成为”不共戴天“的大恨,刘邦身为帝王,却轻轻放过,一件都未与雍齿计较。

为何?

因为宽容雍齿这个仇敌,可以为刘邦起到安抚人心的作用——即,”群臣见雍齿封,则人人自坚矣“。对于刘邦来说,如果让那个羞辱自己妻子、囚禁自己父亲、试图剥夺自己生命的仇敌获得自己的封赏,能够有利于自己的政治利益,那么这个仇敌就应该获得封赏。这是一种何等荒谬、理性、残酷的逻辑啊,然而,刘邦就是一个以如此规则行事的“人“,一头永远清楚自己目标的政治野兽。

这是因为,果断品质的根源,恰恰在于决策者对于自己目标的清晰度。决策者的牵挂越少,他的目标就会越清楚,他的行事就会越果断。反之,决策者的情感越丰富,他的牵挂就会越多,他的目标就会模糊,优柔寡断和瞻前顾后也将成为他的通病,而他的失败也很难避免——毕竟,十全十美往往意味着一事无成。而刘邦,很可能即是人类历史上最果断的人。

当刘邦的乘车被项羽部队追击,敌兵迫近,生死存亡之时,刘邦的车上除了自己、只有护卫车夫夏侯婴和两个嫡生儿女鲁元公主和汉惠帝。刘邦只用了一秒钟就想通了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想不明白的道理——”车太重了,必须减负,夏侯婴能给自己挡刀驾车,绝对不能丢,只有眼前一对亲生儿女必须被扔弃“——他瞬息之间就做出了最残酷或许也最”正确“的抉择,飞快地将鲁元公主和汉惠帝踹下去,以减轻车子的负担,增大逃跑的概率。在这一事件中,刘邦展现出极端可怕的决断力。

与刘邦相反,军神韩信自负无双才智,为何却在政治上一败涂地,最终死无葬身之所?原因就在于八个字,”牵挂太多,优柔寡断“面对部下的警告,韩信既恐惧汉王的猜忌,又顾念汉王的恩情,同时还贪恋裂土封王的富贵和”言听计用“的虚荣,这位军神连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都搞不清,又怎能做到政治上果断?就像蒯通(韩信谋臣)所言,”犹豫的猛虎,不如决死的毒蜂,狐疑的勇士,比不上出击的儿童“,韩信后来以军神之能死于妇人之手的事实,完美验证了这一不祥真言。”

但凡有所成功之人,几乎无不被过去成功所束缚。过去赖以成功的手段,过去赖以制胜的思想,都足以成为成功者的牢笼,使其在新的环境中一败涂地,政治上尤为如此。

当黄巢、李自成把过去打天下的劫掠之策,用到国家统治之上时,也就意味着为自己的脖颈套上了绞索;当拿破仑统治欧洲之后,依然肆无忌惮、不顾规则地动用武力侵吞盟友时,也就表明他的霸权时日无多。

“在我看来,这个暴君(拿破仑)已然时日无多。奥斯特里茨战役,让世人知道与拿破仑为敌是危险的;耶拿战役,让世人知道对拿破仑中立意味着灾难;西班牙的毁灭,则让世人知道与拿破仑友好是致命的。他的每一场胜利都在制造着更多的恐惧和敌人,因为事实将迫使列强明白,除非彻底消灭拿破仑,否则任何人都将无法幸存。因为,他不可能建立稳定的秩序,他不可能百战百胜。”

梅特涅致信奥皇弗兰茨,就拿破仑入侵西班牙发表看法

这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