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活刘邦啊(1 / 3)

这就是活刘邦吗。

考虑到作为西汉末代的后人,秘境人哪怕可以获得华国的历史书,也未必那么详细,而他们对于西汉或者春秋战国更加的了解吧。

能够不要老爹儿子的刘邦啊。

他以雄略自负,他在博览诸史之后,却不得不承认,汉高祖刘邦才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石赵帝国的开创者石勒百战余生,威震海内,对司马懿、曹操不屑一顾,自命可与刘秀并驱中原,却把刘邦视为“只能北面事之”的超然强者。

“人岂不自知,卿言亦以太过。朕若逢高皇(刘邦),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韩信、彭越)竞鞭而争先耳。若遇光武(刘秀),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石勒与谋臣张宾谈史

在大众眼里,刘邦不过是一个因人成事的龌蹉之徒,毕竟,无论是他的出身、相貌、才能、还是性格,都很难引起大众的敬畏。相形之下,他的对手项羽和属下韩信,则以无双的勇气和罕见的才能,赢得了千百年来社会舆论的无数赞誉。

然而,若以政治决策的视野来看,刘邦则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已知的政客中,最杰出的一个。

这种评价并非源于刘邦本身的才能,而是因为他永远实事求是的态度——即,这个人永远基于现实需要采取政策,其思维绝不被虚荣、情感和观念所劫持。

实际上,刘邦最杰出的品质就在于能够时刻保持自知之明。考虑到刘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帝王的身份,他能够轻易做到这点,显然是无法想象的。

当书生陆贾以”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劝诫刘邦时,刘邦已经是一个崛起于平民,淘汰了无数强人,征服整个中国的开国帝王。达到这种成就的人,周边几乎都是阿谀之词(《史记》陆贾传记曰,左右皆呼万岁),听到的批评就像沙漠里的清水一样稀少。假如三个人的谣言既然能够使你相信老虎的存在,那么一百个人的奉承,又何尝不会消灭一个天才的自知之明,并把他变成一个自以为是的傻瓜?

这种情况相当常见,而且几乎不可避免。项羽曾经何等勇决,为何后来荒唐得热衷于”锦衣夜行“?拿破仑曾经何等明断,为何会慢慢退化成一个鲁莽的蠢材(法国外长塔列朗语)?希特勒曾经何等狡诈,为何渐渐变得犹如一个精神病患者?

因为这些无双雄杰在一片赞美之声中,逐渐失去了对现实、对敌人甚至对自己的正确认知。事实上,无论一个人多么天才,如果他连自己的优劣都不了解,那他的判断力和一个真正的蠢材又会有什么区别?

只有理解这点,你才能理解刘邦的非凡和可怕。当书生陆贾以”文武并用,长久之术”劝说刘邦之时,他很快意识到对面的书生(因出身绿林,刘邦向来鄙视书生),在这个问题上要比自己高明得多,理应有所请教,故“高帝不怿而有惭色,乃谓陆生曰‘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

这是何等了得的胸襟气度,只有完全摒弃虚荣心的豪杰,才有可能具有如此完美无瑕的自知之明——即,刘邦这个人,追求的从来不是“我比你强,我比你聪明,我比你能干”之类的虚名,而是“怎样做对我更有好处”。事实上,能够始终保持这种本能行事的人,古今中外,屈指可数。

刘邦另一个令人震惊的素质,就在于他对爱恨情仇等人类情感的极度淡漠,这使得他的决策永远理性。这一点,在他对待家人和仇敌之时,体现得极为明显。

汉高的老家沛县,有一位刘邦极为憎恨的叛徒老乡雍齿。当年在乡间之时,刘邦就素来被雍齿轻辱,刘反秦后,雍齿跟随,但就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雍齿献出了刘邦老巢丰邑投靠魏国周市,还囚禁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儿,使他们遭受殴打、羞辱,更把刘邦本人逼到了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