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啪啪……前有王徵,后有王家桢,你们两位今日真让朕欣慰啊。众爱卿,两位王尚书言之切切,字字珠玑,当面直谏,乃国之栋梁也!”
就在群臣都半张着嘴为王家桢此番言论暗暗担忧时,皇帝又站出来定基调了。不光肯定了王家桢的言论,还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
“是否允许民间继续经营军工产业,只是朝廷的一纸政令。以目前大明帝国的工业基础,朕相信无论与否都不会影响军队战斗力。
然而朕曾多次说过,在制定政策时首先要考虑的不是管理者执行是否方便,而是该多想想百姓们接受起来能否顺畅。如果只是朕和诸位方便了,百姓们却要为此承担很大损失,那就是昏君和佞臣!
朕肯定不想被国民称作昏君,众爱卿应该也不想背负骂名。所以呢,朕和诸位就得把麻烦多留给自己一点,把方便多让给百姓一些。
仅就这件事而言,朕有个小想法由来已久,今日正好借此机会说出来议一议是否合用。首先声明,不要光局限于军工产业,可以套用到各行各业中去,多挑一挑弊病。”
看到有要冷场的趋势,洪涛不得不站起身做总结性发言了。随着皇位越来越稳固、皇权越来越集中,想缩在后面听大臣们唇枪舌剑各抒己见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了。
很多时候御前会议就是一言堂,大臣们先介绍下某件事的来龙去脉,再被逼着表态,然后就等着皇帝长篇大论或者借题发挥了。最后集体高呼圣上英明、万岁万岁万万岁,散场!
不是大臣们不想畅所欲言,也不是怕祸从口出,而是手里的权力越来越小,也就没有了应该担负的义务。那还瞎掺合啥嘛,谁权力大谁做主呗,剩下全是听喝的,让咋干就咋干。
也就是像王徵、王家桢、左光斗、袁应泰这样的老派臣子还有可能在某种时刻偶然爆发点直臣的血性,估计把他们这一代熬走,以后上来的大臣们会越来越俯首帖耳,完全成了皇帝的办事员。
这样子是好还是不好呢?问题就不该这么问。政治没有好与坏,只有适合不适合。后世都说奴隶制不好,然而把那些说的人扔到4000年前去,他们首选的肯定也是奴隶制。
在那个时代环境里,受人口数量、生产力水平、自然条件限制,无论搞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都没有土壤,甚至提出主义都是多余的。
就眼下而言,自己有能力带领大明高速前进,确实不需要更多人来参与决策。大臣们都当办事员,踏踏实实的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反
倒是最效率、内耗最小的模式。
然而等自己无力掌控全局时,这种模式就必须改变,否则掌控方向盘的人翻了糊涂,下面还一个劲儿的大干快上,那就离翻车不远了。
“朝令夕改肯定是不成的,即便要改,也得留出足够时间让民营资本从容撤出。朕建议还是不要一刀切的好,那样除了好管理之外没有半点好处。
但不改也确实不适应目前的发展现状了,所以朕打算先从律法层面做好铺垫,明确告诉百姓哪些产业是能做的,哪些产业不能做。
具体形式可以用分级方式表现出来。就以军工产业为例吧,总参谋部、兵部和工业部可以先将军工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做个具体划分。
从中挑出一些需要技术保密的关键部件定为高级、次一等的定为中级,然后把这些生产都安排给工业集团所属的兵工厂去做。剩下些没什么技术含量、不太需要保密的零部件定为低级,可以交给民营兵工厂生产。
这样一来民营兵工厂就不存在盗卖问题了,如果他们产能充足,完全可以将产品卖到任何一个国家去。也不用偷偷摸摸,海关绝对不会拦着,想卖多少就卖多少。
同样的分级管理办法还可以用在矿业、造船、冶炼、锻造、机械加工和化工产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