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7章 政策调整(1 / 2)

“王尚书说的不错,让民间承办军工企业确实存在很多弊端,尤其在保密方面很难保证。当初朕力主让民间参与军工企业,主要是为了弥补两大工业集团产能不足的短板。

现如今大型工业集团已经增加到五个,生产设备也经过了改造和升级,产能不再是大问题,那民间资本是不是就完成了使命,该从军工产业中完全退出去呢?

刚刚王徵已经表明了态度,王家桢、谭不明,你们两位做为军工产业的管理者和采购者,也谈谈这方面的想法吧。”

接下来皇帝对王徵的意见做了更全面的阐述,又简单说了说民营资本进入军工产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最终又把话题拉了回来,还是要听更多意见。

“谭大人请……”王家桢脑子快嘴也快,微微抱拳,把烫手山芋扔给了谭不明。想先听听各方发言之后,再决定自己的态度。

“……从管理的角度上看,总参谋部也认为由民间参与军工生产有诸多弊端。首先就是位置太分散,在监管环节上存在天然弊端。

全国上百家工厂,相距很远,为此得派出至少上百名参谋进行巡视。然总参谋部没有那么多专业人手可用,有时候为了赶进度不得不降低标准敷衍了事。

其次是不好管。有道是人心隔肚皮,除非能隔几个月就全面普查原料、产品和库存,否则学生真想不出该如何杜绝此类事件再现。

最后不得不说的就是贿赂。为了能摸清巡查人员的动向,这些奸商花大力气在京城置办产业,安排专人在各部之间走动,刻意结交相关官员,随时打探风声。

俗话讲苍蝇不叮无缝蛋,可要是能把盯着蛋的苍蝇赶走些,即便蛋上有点裂缝应该也无大碍。陛下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到节假日家里总是宾客登门,想圣贤真的好难。”

谭不明做为皇帝的学生,自然不会拆台。可皇帝已经表态说当初的决定有错,他也就不再顾忌太多了,出言赞同了王徵的意见。

在这次盗卖军械的案子里,总参谋部也有多名参谋牵扯其中。虽然都不是什么大罪过,可对仕途肯定有很大影响。眼看着属下遭难,他也难免兔死狐悲。

没错,真没冤枉任何一个人,多多少少都犯了错。可身处那样的环境中,每年三百六十五天都被一群不怀好意的家伙环伺,谁又能保证永远不犯错呢?

此事一出,已经有十多位派驻民营兵工厂的参谋提出了调离申请。他们宁可去条件更艰苦的岗位上工作,也不想趟这池子浑水了,太危险。

如果能把军工厂全都收归朝廷所有,那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其关键管理和技术人员都是有品级的,享受官员同等待遇,即便是普通工人也都由朝廷供养一直到死。

在这样的环境里没人能一手遮天想干嘛干嘛,也就从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吃里扒外的现象发生。虽然成本是高了点,胜在安全省心。

实际上做为军工企业真没必要太苛求成本低廉,只要质量和产量过关,到了战场上不拉跨就是盈利。毕竟很多产品根本就不能正常售卖,也就谈不上利润了。

“两位大人说的都有道理,但站在兵部的角度上仔细权衡,由民间承办军工产业还是有必要性的。具体理由也是三点:

首先是成本,就拿步枪枪托举例。若是从滦州和邯郸工业集团购买,同等质量的成本要高出一倍不止。

产生这么大差距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原材料采购价格、机械设备成本、工人成本,但其中有一项非常关键,生产的灵活性。

工业集团的生产线都很大,比较适合大批量生产。但除了全军大范围更换装备之外,平日里保养维护的零部件并不需要那么大产量。

这时候民营的兵工厂就有优势了,他们的规模比较小,有道是船小好调头,随时可以更改产品。有些时候兵部的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