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军略上的才能却不亚于赵葵,赵与莒甚至觉得,他是个相当不错的参谋长,此次军事参赞署未能预见蒙元与金国合兵于一处攻击宋国,便是缺了他这样一个既精通军事又有政治头脑的人物。
李云睿又递来第三份报告,这份报告却是来自流求,是孟希声送来的。自从赵与莒命他经略南洋以来,他从流求近卫军水师中调用了三艘风帆炮舰,又动用了一千五百名泰雅武士和同样数量的近卫军陆军,占据了哥罗的咽喉,筑起“通洋城”,在被他命名为通洋海峡的狭窄水道两边都设立炮台,向过往商船征收通航税,同时不遗余力扫荡南洋海贼。
“欧阳映锋对待自己的过去的同行倒是毫不客气,做得甚好。”看得这份报告中说起欧阳映锋率军横扫南洋海贼,半年内摧毁大大小小的海贼二十余伙,赵与莒又是大喜。这些海贼威胁到大宋通往大食的商路,也就威胁着大宋商品倾销的市场安全,对于正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大宋来说,这是不能容忍的。
赵与莒曾组织陈子诚等人进行过一次计算,如今宋国的人口、资源,若是调动起来,工业化程度只要达到一半,那么所生产的产品便是数倍于大宋加金国、西夏的购买力。故此,大食、欧洲,虽然它们的购买力还不算强大,却也是解决大宋生产力过剩的重要渠道。
“嗯?”
在孟希声报告的最后,赵与莒看到一则消息,不由得停下进食,又仔细看了一遍。这则消息之中,孟希声谈到,细兰国王有意入大宋朝贡,初步拟定的起程日期是明年下半年,此事重大,孟希声不敢擅专,故此特意奏上,请求赵与莒做出决定。在奏折之中,孟希声还说了若是允许细兰国王入京朝贡的利弊,最大的弊端是会引起诸藩国效仿,若是纷纷来朝,大宋给予的赐予若少,则有损大宋威望,若多则削己增人,非持国之道。
“细兰此国非同一般,朕要有大用的,它将是我大宋处置远海诸藩的典范,淑娘,你记下来,着孟希声好生安排,务必使得这位细兰之主顺利来我大宋。”赵与莒吩咐道。
在一旁的周淑娘应了一声,飞快地用笔在纸上记了下来。谢道清和耿婉当初记事时,都用的是硬笔,而周淑娘则不然,她写得一笔好小字,用毛笔在纸上写小行楷,速度并不慢。
三份公文看过之后,好一会儿李云睿也没有替上新的公文,赵与莒最初以为是没了,笑道“今日挺闲,竟只有这几份公文要看。”
“陛下,此处还有十二份公文,只是都与军务无关。”李云睿期期艾艾地又拿出一叠公文。
赵与莒愕然抬头,看了李云睿一眼,见他那模样后恍然大悟“云睿,你又打的什么主意?”
“陛下,臣……”李云睿微微有些发窘,过了一会儿他道“臣想请战!”
“哦?”赵与莒放下已经吃完的碗,接过手绢抹了抹唇“朕若是准了你请战,朕这身边又有谁人可用?”
“陛下,义学五六期的学弟也可使用。”李云睿笑道“臣与汉藩一起在流求练兵,如今汉藩又被陛下派出去了,臣到现在却连一战都没捞着,陛下……”
说到这里时,他又有些迟疑,赵与莒见他期期艾艾地,有些不耐烦地道“有话便快说,吞吞吐吐做甚?”
“陛下偏心,厚此薄彼,臣也要打一仗!”
在近卫军中,李云睿分管军纪,不少近卫军将士,畏他更胜过李邺。但无论是他还是李邺,尽管年纪比赵与莒要大上几岁,可在赵与莒面前,却只是学生,他们自己也以后辈门下自居。故此,赵与莒一催促,李云睿难得的展露出年轻人不够沉稳的一面。
听他说话中带着堵气,赵与莒不禁莞尔。李云睿担心的事情他已经明白,身为军人,要赚取军功,当然是在战场上来得最快。而李云睿长期呆在后方,呆在自己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