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宴会上的白三(1 / 3)

『点击章节报错』

“我们不打,王剑,下去休息吧,不要伤了和气。”

王剑听出龙亦菲的回护之意,更是得意,而龙亦菲拍了拍身前的小卓,示意了一下。

王剑就坐在了一边。

白三差点暴走,不过那宰相却是一笑,说道“小伙子,你年轻气盛,我也不是没去过你们的地方,在你们那,早已忘记传统,忘了祖宗,你想想看,这是多么让人心痛。”

王剑一笑,说道“传统?”

“那是自然。”

“那请问,老先生,你们把华国传统丢的一干二净啊。”

那宰相一惊,却是问道“何出此言。”

“三千年前,有甲骨文,那才是华国独享的文字,可是你为什么今日不认识甲骨文了呢。”

宰相却是没想到王剑会这么说。

传统文化里面一般有两套东西,一套是要复兴和发展下去的,一套是应该消亡和重建的。

有很多人认为传统是糟粕,那是因为他们不理解传统是怎么形成的,其实这世界上的传统是不可能因为曾经有一个老头儿一天早上醒过来的时候一拍脑袋说我们应该这么这么这么做。然后一堆人就开始去这么做了。这世界之所以有传统,就是因为死亡、疾病和战争造成了这样的生态环境。人类为了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去发展起来的一些思想以及一些按部就班的东西。

我认为传统文化里面有一部分是对人类社会思考形成的,而另一部分根据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形成的。对人类社会思考形成的,那是精华部分,是值得保留和提倡的。根据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形成的,则需要随时更新和淘汰。这个道理很简单,比如重力学揭示了世界的很多现象,天地万物都有跟重力相关的现象。我们在地球上做铁球和羽毛落地的试验,铁球会比羽毛先落地;但是同样的实验去月球做,铁球就会和羽毛同时落地。为什么呢?因为重力规律是不变的,但由于月球和地球的环境不同,重力造成的现象就不同了。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道是不变的,世界的千变万化就是因为不变的道。

那么传统文化里怎么区分需要复兴和需要消亡的东西呢?比如儒家,只要一说,不少人就会大叫是糟粕?其实不是这样的,儒家其实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儒家的哲学思想,而另一部分是儒教;儒家的哲学思想其实是光辉和划时代的,但儒教却是要打破重建的。如果去看《大学》、《中庸》这些东西,里面的很多思想在任何时代都适用,不会因为社会经济结构变了就变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思想是求道的一部分,它们是依附着道用哲学体系发展出来的。但因为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统治阶层也为小农经济发展了一套儒教,让大家可以膜拜祈祷,并且制定了一些法则,比如“三从四德五纲六常”,这些东西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改变,则必须改变。但重要的是,大家必须认识道这些东西的废除并不是因为它本身就是糟粕,而是因为时代变了,好东西变质了。这些东西是曾经有过它的正面社会意义的,并不是一出来就是糟粕。中国从茹毛饮血的狩猎时代进入小农时代,这些东西都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这世界之所以有宗教这种东西,因为95的人是不会去思考为什么的,多数人只是想知道怎么去做。别说没受过教育的人,这样的人在当今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里都不少,总有很多人不想理解背后的道,只想知道小球和羽毛是不是同时落地,这样人从地球送去月球都很难改变他们的思考方式。其实如果每个人都勤于思考,那宗教就不需要存在了,因为如果你有智慧了,你自然就不会去做危害别人最后危害自己的事,但是很多人说不通什么道理,所以很多宗教就变得暴力,你做好事就上天堂,做坏事就下地狱。这就跟程序员一样,很多人只知道要写这样的程序、做这些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