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小秘境(2 / 4)

绪、嫉妒、愤怒、迷茫,我们希望它们最好永远不要出现,所以总在寻求各种各样的方法对付它们。

很奇怪的一点是,我们从小被教育要诚实,认为这是一种美德,但我们却从未对自己身体的反应诚实。这种不诚实,是指情绪明明在真实的发生着,我们却极力否认它,掩饰它,压抑它。或许我们对诚实也做了过滤性选择,对别人选择了诚实,对自己的身体选择了不诚实。

因为在潜意识里,我们认为这些情感一旦出现,就是在否定自己是一个善良的、大度从容的、拥有良好品格的人。

在更深层次的潜意识里,我们认为只有当拥有好的情感时,才是值得被爱、被肯定的;当拥有不好的情感时,是不值得被爱、被肯定的。

我们最大的创伤,就是从未以真实的自我被爱过。

显而易见地,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在家庭和学校,以及所有成人的环境里,都不可避免的会遭遇种种规范约束、恶趣味,它们来自父母、老师、长辈。小小的我们出于对爱的渴望和生存的恐惧,没有能力要求发展自我,只能屈服顺从,被迫发展出假我。

作者的儿子在书的中文版序中,对假我给出了一个定义“假我是一种精神结构,渊源于面对外界需求时所展现的屈服顺从。人们往往以为假我是自己的真我,是自己真正发展出来的人格。”

我们都没有觉察,这种顺从意识的训练,从很早的童年就开始了。

从童年时期,我们就开始适应来自父母的需求,这也决定了我们人格的走向(4~7岁是人格形成期)。因为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来自父母的爱和肯定。

更可怕的是,父母们从他们的父母继承发展而来的人格,在他们成年后养育子女时,又会无意识地压迫我们,而我们同样也会无意识地带给子女。

这就像是人类的命运,在一代代中不断掩藏着真我的秘密,除非我们能识破这个假相,发展出真正的自我。有没有可能打破这种魔咒呢?

有!很幸运的是,我们一生的所有秘密,虽然被大脑遗忘了,却忠实地记录在我们的身体里。那些情绪的涌出、疾病都是最忠实的反应。可惜的是,长大后的我们,只学会了用理智思考来认识事物,把身体反应抛之脑后。

要打破魔咒,需要我们再次体验童年的痛苦经历,那些无助、愤怒的感受,去疗愈内心始终未成长的真实的自我。

这并不容易,可能终其一生都难以挣脱内心的牢笼。因为需要我们冲破极大痛苦的屏障、要有深刻的身体觉醒。

只有在我们放弃幸福童年的幻想,百分百地体验和认识童年忍受过的痛苦(羞辱、羡慕、嫉妒、哀伤),才能打开情感沟通渠道,回到自己的情感世界,发展感受悲伤的能力,重拾生命活力。

我想,也许我们可以通过重新体验童年的痛苦经历而走上自我疗愈之路。那些童年时期无力承担的情感,利用成年后的身体体验后,我们才能真正告别童年时的恐惧,也就不再需要依赖替代品而终生索求。

童年对于人的一生,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很多心理顽疾,隐藏得很深,比如缺爱。

缺爱是众多心理缺陷的根本原因。比如胆小、懦弱,敏感,自卑等等。

小时候缺爱,长大后往往自卑,不自信。有时候会渐渐习惯于不被关注,不被照顾,不被呵护,不被理解进而变的独来独往,不参与别人也害怕别人进来。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的都能意识到,我们童年时期的生活经历,对我们成年后的生活有着无法回避的影响。有些影响是正面的,比如父母和老师的奖励或者一次比赛的胜利。

有些影响是负面的,比如被父母打骂、当众羞辱等。

上的痛苦是很容易被忘记的,但是心里上的虐待简直就是噩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