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 天下知兵者,唯汉与大秦耳(1 / 3)

在出乎意料的冲击之下,波兰-立陶宛联军的后方陷入了一片混乱。

骑兵并不是跑出去就行,而不依赖后方。相反,哪怕是那种经常被紫帐汗国和意大利的研究者鄙视的,最典型的中世纪战争,也不能只关注骑士本身,而是需要一个稳定的“后方”存在。虽然现在,这种骑兵战术甚至被视为蠢笨呆板的代名词,但即使是这种体系里,指挥官都要尽可能利用步兵,构筑出一个稳定的阵地。

而如果敌人具备一定实力——比如他们也是一支标准的、由骑士为核心组成的封建军队,那么就很难和平时欺负农民一样,一举摧毁他们。这个时候,就需要仔细进行编组,让己方骑士以梯队为单位,轮流进攻。

在军队中,马比人要“娇贵”多了。很多时候,士兵可以坚持战斗,但战马却没法支撑下去。因此,骑兵交战,通常很难持续太长时间,都是打一个“回合”就要撤下来修整,这样也更容易发挥出机动性上的优势。而这样一来,前面梯队的骑士后撤的道路,以及撤回来之后对马匹进行的照顾、更换等工作,也得提前安排好。

撤退的目的地,就像是竞速比赛时,给骑手们提供的一个个“服务区”。显然,谁的后撤、重组进行得更流畅,谁就能更有效地发挥手中骑士的威力。如果全程都能做得比敌人更好,也就基本锁定胜局了。

而现在,这些兵种和战术都更加复杂的战斗中,对指挥官和士兵的素质要求,还要更高。一旦后方遭到威胁,不管是轮换还是调度,都会立刻出现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大家其实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并不是说骑兵跑得快就没有后顾之忧了。因此,现在后方骚动起来,前线那些格斗中的骑兵也失去了战意,纷纷开始向后跑。

在几面旗帜周围,一些波兰骑士还在试图抵抗,但更多的来自附庸城市的骑兵,已经开始主动向躲避唐赛儿的这支突击队,向后方逃走了。

而战场另一侧,也发生了交战。面对东欧步兵的冲击,朱文奎的炮兵没有撤离,而是一直在对敌人不断开火。

途中,斯拉夫步兵被炮火击退了好几次。他们一开始,可能觉得只要冲到旁边,炮兵就会自己跑路。但炮兵自始至终,都没有撤退的意思,等他们都跑到近前,也没有停歇。因此,这些步兵自己都有些丧气。

而且,距离炮兵阵地越近,火力就越猛烈。到了百步之内,原本一直在炮击远处骑兵集结地的重炮,都开始发射霰弹。这几门大炮虽然射速很慢,但弹药量也比小型火炮多出很多。每次开火,就像扫帚扫地一样,瞬间清掉一片人。

阵前的朱文奎,一直在观察敌人,进行计算。

他发现,从杀伤效率看,哪怕不考虑重炮的数量,单就一门炮来比较,重炮对步兵的杀伤速度,好像也不如那些中型火炮。他估计,是因为弹丸并非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呈圆锥状飞出,因此大部分弹丸其实都浪费掉了。理论上来说,如果能把炮架高,朝下方打,投射面积才是最大的。但现在没有这种地形,而且这个方向也不利于装填和清理。实际打出的效果,可能还要更差呢。这个问题,大概是不好直接解决了。

但是,就声势而言,它们可比其他火炮大太多了。面对素质不高的敌人,重炮的巨大轰鸣、造成的可怖效果,能对士气产生极为严重的打击,甚至直接把敌人吓跑。

不过,对面的斯拉夫步兵也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虽然溃逃了好几次,但在队伍后方,联军提前安排了一批贵族骑兵进行监督。在他们的驱赶下,剩余的步兵居然还能集合起来,又往前冲。

之前,在大都学习和讨论基本军事理论的时候,大家都经常讨论士气的影响。朱文奎还记得,当时一些人甚至认为,由于大秦国特殊的战略形势,周围大部分敌对势力,都是靠一手“垃圾兵海”来对付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