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人的故事实在太久远,当代又缺乏足够相似的先例,因此,朱文奎主持的这一轮改革,其实是他们自己寻思出来的。
在制定训练手册时,杰士卡等人认为,他们明军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和欧洲其他军队一样,非常“封建”。
各个地区的军队——或者说可能都称不上军队,只是当地居民自发组织的民兵,相互之间差别巨大。不但语言不通,训练程度、武器装备、作战习惯
都完全不一样。这样去作战,效率肯定非常低下。
吴藩之前组织人手,去和土匪、领主交战的时候,就多次遇到这种问题。由于领土实际上是离散分布的,因此就算有道路沟通,人员和物资的转运也很困难。
再加上吴藩的行政人员严重不足,组织远没有大明本土那么严密,导致很多地方,官府缺乏足够的仓储,也没有完善的兵站网络。
到了需要交战的时候,王府就得从头开始忙——比如,巴伐利亚那边,几个效忠吴王的骑士,和临近的领主们打起来了。对方喊了一堆亲戚来增援,所以他们也要求封君赶紧来帮场子。
为了帮忙,地方官员首先得去和他们联络,侦查敌情,评估这边需要的援军规模和战斗力。
如果只是那种常见的乡间矛盾,对面只是几个同样的小领主,打起来的原因就是日常的抢水抢地,那么从附近的几个州县调集民兵助阵,仗着人多势众,就能把对方吓软,逼他们好好谈判。可能都不需要专门准备军械和物资;
但有时候,也会有大贵族盯上他们。不管是改良之后的田地,还是修筑的水利、道路这样的公共设施,对其他人的诱惑都很大,因此免不了有人想要侵占。遇到这种情况,就得调集更多、更正规的军队了。
这种大场合,就需要更认真的规划。
因为本地物资大概率不够用,他们又不能跟对面一样随便抢。而且,很多军械,也不是当地生产,抢也抢不到的。
对方的大领主可以提前采购军械物资,但吴王属下的这些人,普遍不怎么富裕,总不能都去意大利买,因此绝大部分还是要靠朝廷协调、调运。
这样一来,各级官府还得提前安排物资的转运。缺的盔甲从哪来,弩箭谁还有盈余,火药大概需要多少……都得进行计算,然后命令下级进行运输。
同样,人员的安排也是如此。
吴藩的军事力量虽然看起来很庞大,但能随时调度的其实并不多。大部分民兵只愿意保卫本乡本土,也缺乏行军经验,既没有士气,也没有足够的组织,去长期在外作战。而且长期出远门,确实会很影响生产。很多地方百废待兴,刚刚有点起色,确实还是避免比较好。
而吴藩国土散布各处,经常会面对不止一个地方同时遇到麻烦的情况。因此,反而经常会出现人手不够用的问题。
所以,附近哪里的军队有空闲可以支援;哪些军队更适合对付这些敌人,这些同样是需要提前规划好的。因为士兵数量有限,所以就必须得“好钢用在刀刃上”。
比如对面有大量骑兵,需要借助森林沼泽之类的地形进行防御,就会召集一批山民过来;如果敌人也是大批征召领民,行动迟缓,就把蒙古骑兵喊过来;如果需要攻打堡垒,就从巴伐利亚和莱茵河流域召集那边的矿工和工匠。这样左支右绌,才能用尽量小的代价,维护安全。
当然,这样的后果,就是反应的速度也很慢。如果前线情况突然变化,很容易反应不过来。而且由于行政人员的数量和水平都有限,时不时就会发生错误。可能是士兵不够,也可能是兵器送错地方,严重的时候甚至能搞错时间和位置,把援军给派到其他战场去,让大家十分无语。
不过,在当地,这也是普通人唯一能有效得到外援的平台了。
阿勒曼尼地区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