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恰亲自送来了会试的试卷,这些都是过关的,有三百八十四份,因为他规定以后三十五岁之后不能进考,多取的都是三十三岁以上的。
福建的最多,有五十六人,南直隶次之,然后就是浙江的,江西的只有三十多人,辽宁省反而有十八人之多。
三月十五日,风和日丽,殿试就在奉天殿以及前面的空地上进行,考试的题目是《纪农》,也就是先前朱瞻基跟老农的对话,被他记录下来了,让考生们自由发挥。
十七日,杨士奇抱了三十份答卷过来了,他拿起第一份观阅起来,初看起来,笔力很深厚,光这个字都要有二三十年的功力。
“林震,福建长泰,你知道这个人吗?”
“只知道此人有四十三岁。”
“文章写的倒是滴水不漏。”
“可有不妥?”
“朕每次遇到高才,皆想起解晋。朕前些日子读了一个民间故事,说是一书生,才高八斗,东海龙王起龙宫,请他去上梁。
他的上梁词威风八面,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让龙王很是满意。开宴席的时候,贵宾满座,龙王又让他作文,他开口就来,他们从来就没有听过如此神仙文章,都对他礼敬有加。
最后东海东王携带重礼,亲自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有些意思。”
“呐,就是这本。”
“《民间故事传奇》?”
“小孩子看的。”
“那也无妨,臣先睹为快。”
“其他人的卷子也要送过来,朕要好好看看。”
朱瞻基按照排序,依次点了林震、龚锜、林文为头三名。
十八日辰时,按照惯例在奉天殿召开传胪大典,文武百官全部在列,唱名之后,状元入殿跪拜。
“爱卿平身。”
“谢陛下。”
“朕听闻爱卿善于作诗,何不赋诗一首?”
“请陛下出题。”
“就以‘月中丹桂第一枝’为题吧。”
林震思考了片刻,说道:“陛下,臣想好了。”
“请!”
“骑鲸直上九天台,亲见嫦娥将桂栽。幸得广寒宫未闭,待臣连月抱归来。”
“好,好,果然是神仙之作!”
礼毕,公布皇榜,游街,三日后,于礼部举行谢恩宴,二十二日再次入宫谢恩,接受朝廷颁赐的朝服冠带等,隔日前往国子监,拜谒孔庙。
二十五日,西山学院开学,朱瞻基出席并演讲。
“生员们,天生我才必有用,朕只有一个要求: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朕自登基以来的这四五年,就经常告诫大臣们,要以国事为重,大明不是朕一个人的,武运昌盛,则保境安民,百姓有其耕,百业兴旺,吏治清明则江山永固。
以前你们当中有一些人,终其一生都在国子监度过,到底于国于己有何益处?这也是朕将你们转到此就学的原因。
早在唐朝的时候,官员们都是在木板上写字,写错了就刮掉重写,很多官员都主动前往边疆任职,闻鸡起舞,弃文从武就是从那个时候传下来的。
我们很多官员就缺少这种进取和务实精神,往往是嘴上学一套,实际又是另外一套。
如果是这样,朕只想问问,学习儒学到底何用?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要不得,不辨五谷,不懂农时,怎么搞好田地生产?不懂算术,怎么于户部理好财?
大明朝多的是任职的地方,希望你们不要嫌弃这嫌弃那的,尽情地施展才华,只要兢兢业业,就一定能够作出一番功绩出来的。
你们也知道,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