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
朱元璋站在舆图之前,指了指燕山:“顾正臣停修了长城,现在有个问题,那就是长城还要不要修下去。”
李文忠审视着舆图,严肃地回道:“镇国公这样做,想来是担忧军民。臣去过喜峰口那里,知道有不少百姓受苦,但臣并不会动摇,而是坚持修长城。在臣看来,朝廷控制草原或许可行,但绝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一旦元廷灭了,草原上的部落将失去约束,分崩离析是必然,各自为战也是可以预期之事,这些蒙古人依旧会有部分南下侵袭,燕山之中尚有不少缺口,朝廷做不到处处设防——”
“唯有修长城,将紧要之地连为一线,形成一道屏障,方可将威胁减轻。现在牺牲几千军民,总好过他日骑兵肆虐,折损数以万计的军民为好。权衡左右,臣认为镇国公太过仁慈了。”
顾正臣怎么想的,李文忠知道,不就是见不得百姓吃苦,见不得百姓出现伤亡。
就像是他组织山西百万大移民时,用尽了手段,甚至为了最大限度不伤民,耗费了大量钱财去修一分院……
有那么一笔钱,够修多少长城的了……
不能太过仁慈,太顾虑伤亡,有些时候牺牲是为了避免后面更大的牺牲。
朱元璋思索良久,问道:“若是北伐,消灭了元廷主力,并在草原之上建造若干城池,还需要修长城吗?”
李文忠坚持自己的看法:“应该修下去,强汉没有控制草原,唐时兵力强盛,尚是都护府羁縻,我大明要想真正控制草原,一来耗费颇多,二来未必可成,三来草原广袤,即便朝廷控制了东蒙,还有西蒙。”
“一旦西蒙古的胡虏东进,迟早有一日还是会威胁到边疆之地。臣主张消灭草原主力,留若干城防备其东山再起便可,实际控制草原之策,难以施行。”
朱元璋没有再问什么,只是说道:“那就等北伐之后,再议此事吧。朕还有一件事要问你,洪武五年,喜峰口出现了一桩命案,你知不知情?”
李文忠心头一沉,看着朱元璋那双透着威严的目光有些发冷,低头回道:“臣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