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莫非是有什么隐情?”墨竹一听就知道里面定然是有什么事情,只不过他的脸上露出的却是几分疑惑之色来,“难不成那工厂还能将人全部都拘下不让回家?”
“可不就是嘛!”哪像听到这话的老伯却是一脸的赞同,“原来我们只听那厂子给的工钱多,便想着趁农闲的时候后去赚点钱补贴家用,却不想那些人去了就在没回来。”
“你们没去找人吗?”墨竹的神色间带上了好奇,然后故意问了一句道,“万一是人走丢了呢?”
对于墨竹的这个问题,此时的老伯抬手擦了一下自己脸面:“怎么没去找,我们顺着留下的痕迹去了城中找到了那个厂子,结果人家厂子里面的人说是已经签了卖身契,从此就不回来了。”
“卖身契?”这一下墨竹脸上的惊讶真实了几分,难不成这里面还涉及到了人口贩卖的问题不成。
“就是卖身契。”老伯分外肯定的点了点头,“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
“这都签了卖身契,那卖身的银子呢?”对于这个问题墨竹的心中其实早就已经答案,但此时的他还是没忍住问了一句,“没有给你们吗?”
“银子?”对于这个问题老伯直接就冷哼了一声,“连个铜板都没有,怎么可能有银子,再多问就直接被人打出来。”
此时的墨竹越发的确定这城中有问题,他回过头看了一眼自家公子,见自家公子正在路边看着自己后,此时的墨竹又是扭头看向了这个老伯:“老伯可有亲眼见过那卖身契?”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92
科举从开创(首创时间有汉朝、隋朝、唐朝多种说法,主流观点是隋开创,唐继承并完善 92-93)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 1,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 2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举行的。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 3-5
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一名为“状元”。 6-7
唐朝科举考试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数学)等多种科目,考试内容有时务策、帖经、杂文等。 6 8宋朝科举考试有进士、明经科目,考试内容有帖经、墨义和诗赋,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明清科举改为考八股文。 9-10
科举制被认为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 87,它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93但在宋代以后,科举的消极性也愈发凸显。 11此外,与中国交流密切的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也深受科举制影响。
周代以“乡举里选”的方式,即由“乡老”(族长)等选拔本乡土的贤士,经过地方长官的层层上贡,直达中央。上贡到王的贤士,由王亲自考试,内容是射箭。在周代以前的社会中,只有统治集团家族的成员才有可能接受教育而成为知识分子,国家机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实际上主要由统治集团内部成员所世袭领有,具体表现就是周代的“世卿世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即使有某种举荐选拔,也基本上不超出宗法家族的范围。举荐选拔超越世袭血缘关系的罗网而登上高位的只能是极其偶然的例外。到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卿世禄制被严重破坏,一些原来不是贵族的下层人士得到破格任用,通过举荐、考核而选拔登进人才的情况越来越多。由举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