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三章 这样,乾熙盛世才能有始有终(2 / 3)

“爹,庆三宝八十八寿诞是上个月,已经过了。”

朱瞻堂温声道。

“瞧我这记性。”

朱高煦颇为无奈的感叹了一句,随后问道:“他身子骨可好?”

朱瞻堂耐心的答道:“爹,庆公先后做了二十年的巡东洋正使,身子骨欠下的账实在是太多了,现在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有出过门了。”

朱高煦沉默半响,面露沧桑之色道:“我去了广州后,来往京城不便,想再见他就难了。堂儿,你去把庆耀请来,我想见见他。”

“爹,庆三宝行走不便,只怕会废了君臣之礼。”

朱瞻堂直言劝道。

“都这么大岁数了,还重什么礼节,快去。”

朱高煦毫不在乎道。

小半个时辰之后。

身强力壮的中年宦官牛玉背着年老体衰的大宦官庆耀来到了武英殿。

“看座。”

朱高煦起身相迎,拉住从牛玉背上下来的庆耀,充满感情道:“庆耀,朕想你呀!”

此时有年轻内侍搬了两把椅子,一把放到了朱高煦身后,一把放到了庆耀身后。

“陛下,臣也想你呀。”

庆耀激动地握住朱高煦的双手说道。

继续阅读

朱高煦在庆耀对面坐下说道:“朕当年的重臣都是些武夫,要论纵横捭阖与谋略,你是第一人呐!”

庆耀特地前倾上身,听力下降厉害的他,有些吃力的听清了朱高煦所言。

“谁能想到,当年在北平给皇孙当幕僚的玄通僧人,就是后来在乾熙年间纵横异域,大放异彩,扬威海外的大明天使庆耀啊!”

朱高煦回想往事,不禁感慨道。

“初识陛下之时,陛下多年轻呀。”

庆耀同样感慨万千道。

“那时你不过才三十出头,而自从你在永乐年间入宫为内侍之后,朕算是多了一个知己啊!”

“而且你这个人与别人不同,郑和、王景弘巡使海外都忙着给大明赚钱,只有你为大明收贤纳士,让他们效忠先皇与朕,效忠大明。”

朱高煦回想往事道:“连先皇都夸你说;‘庆耀为人机敏,每为吾儿陈事,千里之外犹如面对相语,堪当大任’!堪当大任啊!”

“不不不,先皇谬奖了,谬奖了。”

庆耀听清了朱高煦所言,连连摆手道。

“当年朕打下漠北后,执意要对朝鲜用兵,是你力劝朕应以文教为刀,花上十余年功夫将朝鲜剔骨削肉,若非如此,彼时大明儿郎入朝作战,水土不服,朝廷必将陷入战争泥潭,一招不慎,只怕朕就会步了隋炀帝后尘啊!”

朱高煦前倾上身,靠近庆耀说道:“朕当时意气风发,不可一世,是你给朕提了醒,让朕少走了不少弯路,这件事,朕感激你一辈子啊!如果朕走了,朕的子孙也不该忘记!”

“陛下,您对臣已经够厚待了。”

庆耀低头回忆道:“乾熙二十四年九月朝鲜国摄政大臣海光君李项携朝鲜国文武重臣带着户籍图册漂洋过海来到京城求见陛下,自请将朝鲜并入大明为郡县,陛下龙颜大悦,论朝鲜归明之功,定臣为第一,又在朝会上让人传唱臣的名字。”

他陡然高声道:“陛下对臣的恩宠,臣粉身碎骨又怎能报答得了啊?”

“可惜你老了,朕也老了,不然的话,朕还想让你再当二十年的巡东洋正使,到那个时候,大明该是个什么样子?”

朱高煦有些惋惜的感叹道。

“陛下乃天子,何出此言呐?”

庆耀反驳道:“臣是老了,可陛下还没过七十四岁万寿节呀?这个天下,您岂止还可以治理一个二十年,臣看,再有两三个也不止啊!”

“如果真是那样就好了,可惜做不到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