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声道。
永乐三年十二月,郑和率领船队第二次出海,肩负着围绕大地航行一圈的使命。
永乐十年九月秋,郑和率领船队回到大明,完成了绕地航行一圈的壮举。
永乐十一年夏,郑和第三次率领大明船队出海,负责开辟一条从大明往返沃洲横跨北大东洋的新航线,并在三年后成功完成任务,率领船队回航。
当时,大明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出发,搭乘北大东洋暖流一路向东,飘摇渡过了茫茫无边的北大东洋。
郑和船队的阴阳官根据牵星术的指引,安稳平静的驶向大洋东方。
不过,这种好运只持续了半年之久,便被突如其来的海上风暴所打破。
眼看恐怖无比的滔天巨浪,将一艘艘海船打翻,乘坐在天元号宝船内的郑和等明军将领在尽最大努力指挥调度之后,唯有祈求神灵庇佑。
或许是郑和等人诚心礼拜起了作用,以至于得到了天妃娘娘妈祖等诸神的护佑,让他们在更大的风暴来临之前,偏航驶入了一处海岛边形成的天然海港之中,避开了此次极具毁灭性的海上飓风。
为了获取澹水以及维修被暴风巨浪击坏的海船,郑和率领官兵水手下船登岛。
他们在岛上停留了数日,后来从海中救出了不少被巨浪冲击到海港边的船员水手。
由于这个海港的存在,让大明船队躲过了一次劫难,因此许多水师将领建议大明船队统帅郑和给此海港起一个美丽的名字,并在岛上选一处合适的地方,派人修建一座天妃庙。
郑和认为众将言之有理,便带人巡视了整个海岛,并在海港向东十余里之外发现一座山。
他见山上有许多檀香木,于是将此山命名为檀香山,同时将脚下的海岛命名为檀香山岛(瓦胡岛),简称檀岛。
郑和走遍檀岛之后,发现此岛东北部有一条山岭,从西北延伸至东南,形成了一条高嵴,使此岛看起来就像半边海贝,而海港的所在之处,好似贝之产珠,故而他为此海港起名叫“珍珠港”。
就在郑和巡视檀岛的同时,被他派出去勘探周边水域情况的水手们,发现檀岛附近还有七个大小不一的海岛,周边更有一百二十多个小岛,很显然船队停在了一片群岛之中。
大明船队在珍珠港休整半月后再次启程,郑和率领船队使出这片群岛,继续向东航行。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当他回首眺望檀香山之时,见这片群岛在海雾之中,犹如传说之中的海上仙岛,便与同行的众将商议之后,为这片群岛取名为八仙群岛。
从西到东依次为钟离岛、果老岛、湘子岛(檀岛)、玄岛(铁拐李叫李玄)、纯阳岛(吕洞宾又叫吕纯阳)、仙姑岛、采和岛、国舅岛。
由于檀岛位于八仙群岛靠近中央的位置,且考虑到八仙群岛相当于大东洋上的一处中转休息之所在,因此郑和后来奏请朱棣在此岛上修建一座卫城,并设立八仙卫,负责驻守八仙群岛。
永乐十五年夏,一座外形好似身披蓑笠的老翁的高山率先进入了郑和等人的视线,紧接着便是一眼望不到边的陆地渐渐出现在众人眼前。
郑和率领大明船队,历时一年之久,终于再次到达了大荒东洲。
水手们寻了一处风平浪静的海滩,即后来被命名为长滩的地方,从这里正式登陆被大明朝廷官方称为东华沃洲的大陆。
第二次到达东华沃洲,对郑和而言意义非凡,于是他把登陆前看见的那座外形似身披蓑笠的老翁的高山命名为仙翁山(内华达山)。
他觉得,这座山就像天上仙翁的落入凡间所化,特地为大海上的船只指引方向。
数日后,登陆后的水师官兵们在一片开阔的草地上休息时,忽然有一群土着人手执长矛喊着口号向他们冲来。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