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 时至不迎,反受其殃(2 / 3)

在水稻传入华夏之前,与粟米、小麦、大豆、麻子并称为五谷。

这种作物是一年生栽培草本,生育期短,耐旱、耐瘠薄,一般在每年的三、四月种植,八月中秋前完成收割。

在《诗经·黍离》之中,商朝灭亡后,其国都已成废墟,长满了黍这种植物,显得格外荒凉。

华夏先民之所以偏爱黍,在于当时农业技术落后,而黍的生命力较强,且成熟周期短,自然被重视。

秦汉以后,在小麦培育和加工技术逐渐成熟的背景下,黍慢慢被边缘化。

再往后,随着各种水稻的问世,黍一步步脱离了华夏人的餐桌。

实际上,后世华夏人食用的大米,和古代大米并不一样。

后世水稻是杂交技术培育而来,那些东北地区抗寒水稻在古代同样也不存在。

粟、黍产量虽然不高,但好在适应性强,在草原上靠近河流或湖泊的干旱地区也能尝试开垦一些田地,种植这两种作物。

至于马铃薯,性喜寒凉,本就原产于高寒地区。

而草原正属于高寒地区,夏季凉爽,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很适合种植马铃薯。

特别是漠北大部分的降雨量都集中在夏季,与马铃薯的需水高峰期基本吻合。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而且马铃薯的存储也不复杂,挖深坑像储藏粮食那样,避光、干燥、尽量隔绝空气进行窖藏即可。

因此,在朱高煦的规划之中,马铃薯将会是未来草原百姓的第一主食。

漠北地域广阔,水系又发达,有太多地方可以种植马铃薯。

如此一来,定居在漠北的大明百姓就可以通过大量外销马铃薯及马铃薯的加工品获利。

再配合牛羊肉以及奶制品加工厂,将来在草原上养活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大明子民完全不是问题。

“除了早在洪武、永乐年间就已经内附汉化的蒙元人之外,如今的草原上,大大小小的游牧部落加在一起,总计还有多少部众?”

朱高煦沉默了一会儿,随即问道。

瓦剌、鞑靼覆灭之后,他就已经对草原上还剩的游牧部众做了一次估算,回京后他又通过阅读陈懋、朱能等将领递交的战报,以及大都督府军法部、军勋司等武官做的统计,对草原人口有了更深的了解。

他此时询问朱瞻域,一方面是临时起意,另一方面也想看看朱瞻域通过这几天的努力,对草原的认识到了什么程度。

【讲真,最近一直用野果阅读看书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yeguoyuedu 安卓苹果均可。】

朱瞻域略作思考,然后用不太自信的语气答道:“据儿臣从多方探知,眼下的漠北部众(原鞑靼诸部)接近十二万人,漠西部众(原瓦剌诸部)要多一些,算上之前依附绰罗斯部,但和林之战后投降朝廷的大大小小各部落在内,约有三十八万人。”

朱高煦眼前一亮,有些惊喜的问道:“漠北、漠西的游牧部众人数,你从何处探知?”

“儿臣调取了此次随驾北征有功将领的军报,又结合大都督府军情司战前收集到的情报,通过加减后推算出来的。”

朱瞻域老老实实的解释道:“马哈木、脱欢父子俩领导的绰罗斯部经过近十余年的对外兼并,麾下部众倒是增加了十余万,可瓦剌诸部的总人数却是逐年递减。”

洪武年间,大明攻占漠南之后,元顺帝北逃的太仓促,跟着他和王保保逃回漠北的,只有三、四万人,曾经内迁中原的蒙古、色目人,都做了大明的子民。

为了统治这些投降的前朝子民,朱元章禁胡语、胡服、胡姓,禁止蒙古、色目人之间通婚,推行强制汉化的政策。

历史上,经过大明王朝两、三百年的统治和同化之后,中原已无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