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议破敌各自献策,再交手互有胜负(1 / 4)

,我是赵括,人在长平

本来李牧也没太当回事情,直到一名前线的什长的计策备呈上了李牧的桉头。

联军前线是以秦军精锐压住阵脚,两只相邻的楚军之间又是以秦军相连接,如此一来若是勐攻其中一只楚军,秦军精锐势必救援,如此情形下若再投入重兵攻击一旁的另一只楚军,秦军势必救援不及,而楚军也将付出巨大代价。

这样的发现,其实并不难发现,但若非真的搏杀过,却万万难以知晓得如此清楚的。

正是这样简单的发现却是令李牧也不由得拍手叫好。当然李牧并不会将他真的用在一个点上的突破,试想一下,若是在正面数十个连接中隔空选择楚军攻击,等秦军救援时,再派出大军突然加大对插空的楚军的进攻!

即便不能直接破阵,想必联军也会很难受吧!

想及此处,李牧当即直接拔擢这位什长做了曲长,而呈上该方桉的校尉也被记上了一功,想必离都尉也不远了。

而随着这次拔擢与记功,这样的方式很快又被周围的兄弟部队给学了去。很快,一场大型头脑风暴在赵军军营中席卷开来,而对付联军的办法更是层出不穷了起来。

“有此大军在,何惧敌军有他百万军”李牧不住地感叹道。

相较于一片祥和的赵军,联军的军议则显得有些清冷。

其冷清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参与的人员,仅仅只有秦、楚两王和蒙骜、司马错四人而已,甚至与其说是军议倒不如说是两王连番对于蒙骜的拷问与敲打。

显然,两王对于今日联军的表现,尤其是蒙骜的指挥是不满意的。

自己明明拥有更多的兵力,也投入了更多的兵力,却一直被联军压着打,战后一统计,自己这方在兵力优势的情况下,还损失了更多的将士。

如此看来倒也怪不两位王上着急。

可是王上着急,难道蒙骜不急吗?难道战场失利是蒙骜想要的结果吗?

赵军战力本就不弱于秦,而高于楚兵,虽然这次楚国的贵族们也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配合着进行了合编,但这战力却不是想要提升就能提升上来的。两军初次合战,被赵军压制也是很正常的。

更何况赵军改良后的抛石车,射程足足比自己的抛石车高出五十步,就这五十步的距离,导致自己根本没法针对。他能打得到你,你却打不到他,不被压制才怪呢!

好在自己手下还有床弩这样赵国并不多的杀器,而自己也早有预料地将床弩参差摆放,虽然牺牲了一定的威力,却也算是避免了被赵军的抛石车远程攻击一举摧毁的命运。

至于剩下的不利因素,恐怕就要归结道两位王上频繁到中军“指导”的事情上了,即便王上忍住了直接下令的诱惑,却依旧令自己分心不已。

这些失利的原因,早在鸣金收兵之时,蒙骜就已经总结好了,可是明白是一回事儿,能够改进又是另外一回事。

而面对着两位王上的质疑,蒙骜又能怎样呢?

好在,在场还是有了明眼人的,司马错见得蒙骜的窘境,当即站了出来为蒙骜说起了好话,将两军磨合不久,抛石车射程的问题一一进行了列举,这才将两位王上的怒火稍歇。

随即,军议这才进入正题——怎么办?

蒙骜知道,该他发言了:“关于大军磨合之事情,微臣认为自明日起,大战之间可采取轮换之侧,即令合编之军轮流对战赵军,如此一来不用三五日,大军定能磨合稳妥。

至于抛石车之事,吾已令营中工匠全力赶制床弩,有足够多的床弩,或可抵消赵军抛石车之威力,另外便是在合适之机会派出骑兵,以火油火箭彻底将其损毁。不过此事还需静待时机。”

秦王闻言,总算是满意地点点头,随即继续说道:“此皆为守成之策也,未有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