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八章 古代文人真会玩(2 / 2)

刘老解释,印规始于何时已不可考,自清代民国以来已成盛行之物。

据载,清代的皇宫中专有为皇帝盖宝玺的人。

像皇帝的诰命、下传的圣谕、书写的墨迹都要钤印,若印章模糊不清,连歪带斜,盖印之人肯定要脑袋搬家。钤印之时,先找准位置,再将印规放上,印章紧贴印规内侧直角钤下,永不会歪斜。

印是权力的象征,旧时县官升堂,其案上必将官印摆上。印一旦进入民间,只是名字的图章,按在纸上作为证明。

然而,印若盖在很重要的地方,必须要不歪不斜,位置要不离不偏,这样的钤印盖章就要使用印规了。

但印规一进入文人之手,就由工具上升为文玩。

在这,不得不说说一句,古代的文人真会玩。

文人用的文玩之物喜欢专擅,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或个人的诗句刻在上面,自得其赏。

“大书法家赵之谦题字有一个有趣味的印规,印规为一长方形楠木锯下一直角,像菜刀状,上刻‘勾股弦,求余边’。意即直角三角形夹直角的两边,短边为勾,长边为股,巧妙地将此用在印规上,文趣跃然纸上。

你这一件,属于比较常见的。看样子,应该是清代的东西。不过,具体什么来历,那就得你去查证了。”刘老说道。

他看这件印规的包浆不错。

“怎么求证?”张导厚着脸皮继续追问。

“比如看这句诗句,你们知道全篇吗?还有诗人是谁。”刘老反问。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有点熟。”张导吟读一遍,感觉有点熟,但就是想不起来。

夏雨回答:“这是纳兰性德的《长相思》吧?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嗯!没错,你的基础还可以。

那么,这一件印规,就有可能是纳兰性德的,或者纳兰性德的崇拜者,他应该是一名官员。你们也知道,那时候官员的用印需要规范。所以,可以顺着这些去查究。

当然了,也不一定准。

通常而言,一件文物,要找出制造它,使用过它,或者收藏过它的名人。那样的话,文物的身价才会暴增。懂我的意思吧?”

张导和夏雨连忙点头:“懂,懂!”

刘老将印规递回去:“嗯!那就好,好好保管,就算查不出什么。这件印规,估价应该也不会低于两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