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元三年,春,二月。
从战火中再次一统的中原,难得风平浪静了一年多的时间。
由于春闱的缘故,洛阳明显更加热闹了,八方士子,齐聚京师,为洛阳京都盛世光景,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
事物的发展,有的时候却是离奇,科举最开始推出的那几年,各项典制都有缺漏,皇帝对于科考却表现出了格外的重视,恨不能每年都举行。
然而,发展到如今,朝廷关于科举的各项制度,已然十分完善了,从地方到中央的三级考试制度,也已确立。
但早些年的时候,不管是由于战争也好,这是因为当初的疫情也好,其中却几度耽误,有好几次科举没有正常举行。
说起来,这一届科举,还是乾元年的第一次科举。同时,也是大晋平定天下之后的第一次科举。
如今的大晋,虽然疆土范围不断扩大,但是,选拔的要求却在不断的提高。
对于文人而言,国初的福利已经消退不少,每科所录人数,也是锐减,受到严格的控制。
随着大晋的疆土范围不断扩大,虽然需要的官员数量越来越多。可是,大晋的人口也越来越多,这里面的有才之人也自然越来越多。
自然,参加科举的人越来越多,这个最后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水涨船高。
不过,李翔当政,不论怎么说,对于读书人实务、综合能力仍旧是更加看重的。
死读书的人,难入法眼,文章做得再好,在李翔这边,至多当记室、文书,甚至于若没点政治、政务见识,连文书工作都是做不好的。
当然,大汉时期的社会风气开放,而社会风气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读书也同样是如此。
不乏有死读书的人,可是,至少,这个比例是远远比不上宋明时期死读书比例的。
同时,李翔对于博学之士、饱学鸿儒,还是很敬重的,翰林院也收容了大量人才,地方上也多给待遇,在治学治德上,还是支持他们去做的。
而每年到了春闱前后的这段时间,各地前来参加科举的士子们,最常聚集的地方就是仕林苑。
这仕林苑,已经修建了二十多年了,坐落在洛阳的东南方,风光秀丽,景色宜人,每逢会试,参考之人都会于此仕林苑相聚,相互之间纵论时事。
甚至有几次科举之后,皇帝还曾经亲自宴请及第考生。
很多考生,第一次见到皇帝的真容,就在这仕林苑之内。甚至,有几次会试之后的殿试,也是在这仕林苑之内举办的。
此次春闱,不少大晋的官员或者是将领的子侄参与了这一次科举。
科举并非是做官的唯一途径,不管是大晋,又或者是历史之中的唐宋明清,勋爵贵族乃至于朝中高官,他们的子嗣都是有资格直接做官的。
不过,这些仅仅是有爵位的,或者是官职达到一定品级的。
这爵位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官员也并不是人人都能够达到高品的,那些不够资格的官员和将领他们的子侄,想要为官的话,只能老老实实的参加科举。
而这些官员和将领之中,不少人在京中并没有落脚的地方,故而,李翔干脆把这些人安排到了仕林苑让他们暂住。
连他本人,也来到仕林苑之内小居几日,准备在春闱之后设宴相贺上榜学子。
春夜微凉,坐在案边,李翔下意识地紧了紧身上披着的单衣。明亮的烛火微微闪动着,光线照在李翔的脸上,却是一片认真像。
李翔还在考虑事情,想的是有关西南边的事情。
波调也是一代英豪,将原本要衰落的贵霜帝国再一次拉回了一个巅峰。
但他如今也老了,在古来中外,多少的英雄豪杰,都输在了一个年龄上。曾经有多少年轻的时候英明的君主,老了之后都昏庸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