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开海!开海!(1 / 2)

明朝航海王 任弘毅 2247 字 2020-12-01

弘治皇帝和刘健等人回京了。

他们是带着《环球邮报》回去的,对于《环球邮报》上面的简体字和汉语拼音,这五位大佬都采取了观望的态度,既不帮忙推广,也不会进行打压。

一切顺其自然。

他们带回《环球邮报》去的目的,自然是要将这次救灾的事情好好宣传一下了。

因为,他们走之前,跟李兆同又进行的一番交流。

这次交流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军队参与救灾到底值不值,以及军队要不要与百姓和谐相处的问题。

李兆同自然是认为值,他是坚定认为军队有一个好名声,走到哪里,都能得到百姓的欢迎,而且,军队有了好名声,征兵也不会存在什么阻力,百姓都是自愿来报名的。

弘治皇帝他们自然不怎么敢相信这个说法。

然后,他们就被李兆同拿出来的数据和证据给打脸。

这些数据和证据,就是这几天前来给大明皇家军卫主动送礼的百姓人数的统计,以及询问如何加入大明皇家军卫的百姓人数的统计,这两者,前者已经破万,后者也破了三千!

要知道,这才两天的时间啊!

所以,弘治皇帝等人都被震撼到了。

然后,他们皆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词语民心可用!

再然后,弘治皇帝就决定要回去了,他着急回去的目的,就是要携这股民心大势,在朝堂上,公开讨论在天津卫开海的事情!

天津,终于要准备开海了!

……

紫禁城,奉天殿。

“朕这几日,带着希贤、宾之、于乔、廷勉,去了一趟三角淀,所见所闻,令朕大开眼界啊!朕万万没有想到,海洋中的鱼类,竟然可以如此丰富,在那三角淀,竟然出现了百姓宁可吃白米饭,也不吃鱼的场景。

这一幕,你们能想象吗?

不能吧!

因而,朕决定,以天津卫和三角淀为试验区,在天津卫,开海,允许船只从天津卫下海,出海捕捞渔获,也可出海进行贸易。”

弘治皇帝,可不是带着与大臣们商量的态度来的,他直接就提出他要开海,至于争辩,这个让大臣们吵去,现在他携带着大势,就是一鼓作气,把开海一事儿定下来。

所以,弘治皇帝压根没有给大臣们开口反对的机会。

他直接就宣布道

“朕决定,将天津卫改名天津府,下辖三角淀以及天津卫原来的地方,在天津成立天津市舶司,专门负责船只出海的事情,凡是想要在天津出海的船只,都需要得到天津市舶司发放的证件,才能出海。

否则,一律视为非法出海。

天津市舶司不属于布政司,市舶司提举,由宾之兼任。

市舶司的主要职责是﹕

根据海商的申请﹐发给出海贸易的证明,即公验和公凭﹔

对准许出海的船舶进行检查﹐察看有无挟带金﹑银﹑铜钱﹑军器﹑马匹﹑人口等违禁之物﹔

船舶回港途中﹐派人前去封堵封存货物﹐押送回港﹔

船舶抵岸后﹐差官将全部货物监搬入库﹐并对全体船员进行搜检﹐以防私自夹带货物﹔

将货物抽分﹐细色的珍贵品十取一﹐粗色的一般商品十五取一。

另外,征收舶税﹐三十取一。

同时﹐对于来贸易的外邦商船﹐天津市舶司也要采取类似的管理办法,甚至还要更为严格,因为我们要保护我们大明自身的利益,这个由市舶司自行商讨相关办法。

还有就是,朕思考了一下,关于我大明允许进口的货物,我们不做限制,但是,我们鼓励进口粮食、金属等我们稀缺的货物。

关于出口的货物,天津市舶司这边要做出一个章程来,有些影响到我大明安定的货物,禁止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