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四阿哥的大胆(1 / 2)

终于轮到了四阿哥。

漠北征战归来,康熙对这个儿子的印象越发深刻——无论是战场上的冷静果敢、危急时刻的沉着应变,还是征战回来,面对孝庄太后陵宫的孝心,都让他无一不感受到胤禛的变化。

老四的确是在渐渐长大的——变得越来越沉稳。

康熙还记得,当年他曾经斥责过胤禛,说他“喜怒不定,行事急躁”。

也正是因为如此,皇贵妃佟佳氏临走的时候,还紧紧攥着他的手,恳求他能给四阿哥多一点耐心。

心思转回到眼前,康熙看着胤禛上前来,又看他拱手了。

他本来以为这孩子要说什么了,谁知道四阿哥低头就从怀里掏了一本书折出来。

太监呈献上去,康熙接到了手中,才察觉到那书折上暖烘烘的,还带着四阿哥怀里的体温。

他直接翻开了第一页,就看见,上面写着的是各种应对措施:比如,提高满洲兵丁的月银,成立新佐领,让闲散人可以披甲当差,解决因战事死亡的兵丁的葬礼,以及贫困的兵丁娶老婆,住房的问题。

每一条都是大白话,没有任何雕琢的辞藻。

就事论事,恳恳切切。

康熙在上面看着,四阿哥在下面静静的等着。

旁边几个阿哥你望望我,我望望你。

其实八旗这事儿,积怨已久——前面顺治朝的时候还好,但自从康熙二十年以后,八旗的生计就渐渐成了问题。

随着内部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所谓“撑的撑死,饿的饿死”,很多士兵都陷入了高利贷。

甚至有的士兵,月钱拿到手有一大半都要支付借高利贷的利息。

没有钱了,自然娶不到老婆,死了以后也没有葬地。

八旗的奴仆和他们是同一群人,绝大多数处境更苦,甚至有的人家里有了白事,连一场说的过去的葬礼都办不出来。

这事儿,上书房里师傅其实也提过,还出过口头的考题。

不过师傅没在这上面花太多时间讨论,阿哥们自然也就一听而过。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种场景,历朝历代都有,也不光是大清。

拿八旗积怨已久的弊病来做议论,做不出文章,还容易得罪人。

何必呢?

然后后面上朝的时候,其实也不是没大臣提过。

不过康熙并没有重视——若真是重视了,也就没这一次八旗暴动的事儿了。

所以听闻出了这事,又被皇阿玛传召入宫之后,众阿哥想的也就是口头应对。

谁也没想到四阿哥居然已经有书折应——从上书房到康熙这儿,路途并不远,路上也没别的时间书写。

老四这显然是早就已经准备好的。

一时间就连太子都向四阿哥这儿望了好几眼。

好你个老四!

眼看着康熙面色无波无澜,视线平平地扫过面前的奏疏,一时间大殿之中,静默无言,人人屏息凝神。

八阿哥微微抬头,就看康熙面色严寒如霜,眉头渐渐地越皱越紧,读奏疏之余,冷不防地便抬起眼,往下面扫了一眼。

目光如电。

八阿哥心下一惊,立即收回视线,却已经来不及——他只觉得方才皇阿玛看过来的那一眼冷极、寒极,便如要看穿这殿上所有阿哥们的心事一般。

八阿哥微微攥紧了垂在袖子里的手指,只听见自己一颗心跳得又急又快,仿佛要从胸腔里蹿出来一般。

他不敢再稍有动作。

又过了片刻,只听见上面御案上传来“啪”的一声轻响,是康熙将奏疏放在了桌上。

他一手撑着桌案一角,视线向四阿哥瞧了许久,才道:“老四说说。”

四阿哥心跳稍急,面色却是半分不露,只是从容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