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上钩(1 / 2)

原来是是一个坑,看起来是一个水池子,但是现在却干涸了,因为里面泥土中沉积着,掺杂着的是一块块骨,甚至内里还有头骨,各种骨头互相交错。

夏侯绪是在实看不下了,所以还没等众人跟随者自己进入郿坞,就被夏侯绪统统推了出来。

夏侯绪再也不想看郿坞剩下的地方了,也不知道那个深坑为何要埋那么多骨头,也不知道以前这里到底曾发生了什么事情。

夏侯绪也不再管,让所有士兵全都退出郿坞。夏侯绪退出了郿坞,离开这片阴狠之地,夏侯绪才终于明白没有动郿坞已经为何很少有人愿意居住在那里了。

夏侯绪和士兵们的心也格外的沉重,不相信那些一直供来取乐的,被屠戮的都是战俘,更多的应该是无辜的人吧,而且哪怕是战俘,就能这样对待了吗?

所以乱世真的是太过黑暗了,所幸,他们成为了活着的那个,董卓纵然是明面上的残暴,那暗地里呢,黄巾之乱时,易子而食,本来以为是夸张的说法,也近乎相信。

而且曹操昔日也曾将人肉裹挟入粮草之中恐怕也是,本来是因为敌方故意抹黑曹操,但是此次郿坞一行,很多人都已经相信了大半。

但是,这个时代就是这么残酷,弱肉强食,拼命的强大是每个诸侯不被击败灭亡的希望,但是那里总会顺心?

等到现在天下大势已经渐渐明朗,北方是曹魏(曹操已经晋位魏公),江南是孙吴,荆州和益州是刘备,刘备崛起的太快了,天下大势已经固然如此,不争个你死我活哪里罢休?

汉庭?现在还有人把汉庭放在眼里吗?自从昔日曹操各种理由诛杀忠心于汉庭的重臣,甚至出现了类似于曹操爪牙夏侯绪逼宫天子一事,到曹操被赐魏公,达到顶峰。

汉庭,早已威严扫地,一蹶不振。这天下已经是不再是汉庭的天下了。

夏侯绪心里像堵了一块疙瘩一样,可惜自己也没什么办法,自己还率领军队攻城略地,那惨死在高奴城下,惨死在阳平关下等等的,哪怕是我方的士卒,或者是敌方的士卒,哪个不是人命啊。

所以夏侯绪更加下定心思,一定要尽快助曹操夺得天下,但是又想起了夏侯渊的那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话,又感觉失去了目标,自己什么能力也没有,只靠着历史轨道,在预知一些事情。

但是这个偏偏又最厉害,凝聚一帮子顶尖人才,给自己打工,让自己看上去是那么风光。

无论是周不疑,杨鸣,邓艾,郝昭,甚至还在努力攻读兵书,修研武艺的姜维,这些都会成为自己最大的助力。

所以夏侯绪,有信心去协助曹操完成统一大业,或者说是帮曹丕,甚至是曹睿,不论如何,自己一定要尽早的帮助魏完成统一。

早点结束这乱世,别再拖到六十年后,国力衰弱,府库空虚,让五胡乱华。

同时那鼓励人口,和全民武装的政策也一定要实施,可能当地的官衙阴奉阳违,虚以委蛇,不过这也是个长计划,将来如果自己能比现在权力更大,有了在朝堂的绝对话语权,一定要实施下去。

夏侯绪都甚至有了为这两策出钱出力的想法了,或许马云禄给自己的建议可以实施,但是换一种方式,那就是以生育换粮食,夏侯绪去赚富人,权贵的钱,再拿来鼓励生育。

只是现在不行,正如夏侯渊说的那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自己太扬名,必然会被有些人记恨或者妒忌,那就得不偿失。

想着想着,船也已经泊出去不知多少里路,这郿坞岭的确是往来方便。

夏侯绪也不再想,只是那想天下太平的想法一发不可收拾。

时隔三日,向着郿坞逛了一圈的夏侯绪终于又返回了长安,可是麻烦事还是有,那就是周不疑的大婚。

去过郿坞之后,夏侯绪则是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