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6 满清断绝的宝贝(1 / 2)

吞明 逐日武士 74 字 2020-07-20

当时开花弹发射的方式为分别点燃子炮(开花弹)的药捻与母炮碗口铳的火绳。子炮药捻需要根据发射的距离调整长度。其发射方式和作用效果实际非常类似解放战争中使用的“没良心炮”。

这些开花弹虽然威力十足,但也多有缺陷,射程不远,发射操作繁琐,对点火时机和火绳长度拿捏不准的话很容易炸膛。所以开花弹出现后很多年都不受欢迎。直到19世纪出现了两个被当时的人们令轻易忽视但是又作用非常巨大的发明:木质锥形信管和木质弹托技术。开花弹才收到重视。

木质锥形信管早在18世纪后期就已经发明出来,但是由于当时的野战榴弹炮威力太低,没有被引起重视,因此木管引信也被埋没了。

木质信管就是两端开口的木管,内装一种燃烧速度很稳定的慢燃火药。木管上标有刻度,使用时炮手先估算一下发射距离,从火炮手册里查出距离和炮弹种类对应的飞行时间,再按引信上的旋钮调整引爆时间,同时在引信的相应位置打个孔,最后塞进炮弹的引信孔。

这时引信的一端露在弹体外,另一端与炮弹内的炸药接触。最后把炮弹塞进炮膛,引信的位置朝前。由于滑膛前装火炮的内膛直径略大于炮弹的直径,发射tao爆炸时一部分火焰从炮弹和炮膛间的空隙渗透到炮弹的前方,直接点燃了引信露在炮弹外的部分,炮弹在空中飞行特定的时间后,引信按先前调整好的时间燃烧到炮弹内炸药的位置,点燃炸药,炮弹爆炸。

至于木制弹托说穿了也很简单,就是用软木制作一个底面平整,上面凹陷,能放置球形炮弹的木块,然后用四根铁条将弹托和炮弹固定在一起。

木质弹托看似简单,但作用不次于木质锥形信管,尤其是在较长倍径的火炮上面发射空心榴弹更是如此。早期的铸造铁壳爆破弹由于强度低,根本承受不了长管加农炮的高膛压,因此只能在低膛压的榴弹炮上使用。给炮弹尾部加装上软质木托除了可以有效密封气体外泄外,还可以在发射时对空心榴弹起到一个缓冲作用,是弹体不会被冲击破碎。

而且发射出去的榴弹由于轻质木托的原因会造成头重尾轻的“羽毛球原理”自稳结构,使得弹道更精确,南北战争时期著名的霍奇基斯榴弹和榴霰弹就是这种架构的,

直到当欧洲发明引信后,近代真正的开花弹,也即榴弹、或叫爆炸弹、炸弹等才真正的在战场上大放异彩,成为现代主要使用的弹种。

其实历史上最早应用开花弹的记载也来自中国明代。《明会典》记载毒火飞砲“用熟铁造、似盏口将军。内装火药十两有餘。盏口内、盛生铁飞砲□筒、内装□硫毒药五两、药线总缚一处。点火、大砲先响、将飞砲打於二百步外、爆碎伤人”

根据嘉靖年间翁万达置造火器疏所言,毒火飞炮“熔铁为子,虚其中而实之药,击处皆伤”。其发明年代“盖传自前代而兵家颇秘之”。因此这种开花弹出现时期早于嘉靖。

可是这里无论是毒火飞炮,还是翁万达发明的小型化的雷飞炮,使用的火炮其本质都是臼炮,上“广”而下“窄”。为明初碗口铳的体制。

碗口铳是明初常用火炮之一,其重量从几十斤到一千一百斤不等。

在此基础上,明人发明了很多形形色色的开花弹,《武备志》中所列的“西瓜炮”“飞云霹雳炮”“飞催炸炮”“鑽风神火流星炮”等等,皆属此类开花弹。但是由于工匠受到盘剥,所以产量不高,质量也参差不齐。而且最重要的是大明士兵也同样受到多重盘剥,缺乏训练,毫无战斗意志!就是有再好的武器也发挥不出来!

而且臼炮本身并不是什么稀奇的火炮,同时代的西方国家多有装备。欧洲也很快也有类似的开花弹出现。明末时期,随着西学东渐,西式的臼炮传入中国,被明清双方所使用。

西法神